真正的美,永不过时。

“大道至简”,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哲学观。 在家具的审美上,人们非常重视比例、长短、厚薄,追求“增一分则长,减一分则短”的境界。

王世襄先生便曾提出,明式家具有十六品。品,即为好的一面,其中第一个,便是简练,这是明式家具最大的特点。
这与今天的极简主义不谋而合,西方人称之为“less is more”,少即是多。

可以说,红木家具的美,是极简之美。

孔子曾言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。
意思是说,太过朴实会显得粗野,文采多于质朴,则流于虚伪浮夸,人只有文质兼备才称得上谦谦君子。
若放到器物上来说,质是功能,文是外在的美感。

像官帽椅上的搭脑,曲线优美,但更重要的是,它能贴合人的头部曲线,真正地考虑了人体工程学。
而在今天的设计语言中,这可以称之为“形式追随功能”。
真正的极简之美,并不是简化到无一物,而是当如文质彬彬的君子,如空气一样的存在,却缺一不可。
老子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
有人说,所有的艺术其实都是在模仿自然,像中式园林,便是在师法自然,将自然之景引入生活之境中。
同样地,在红木家具上,人们也追求“天人合一”的理想境界。

首先,在选材上,多是天然木材,以紫檀、花梨木、酸枝木为佳。用行话说,红木“脾气小”,不易变形,不加太多修饰,放在那里,感觉木头都会呼吸,好像还是在自然中生长着。
其次,在造型上,更契合人与木头的关系。比如,中式屏风讲究“隔而不断”,让人与空间皆有所流动;皇宫椅背部和把手,曲直有度,留白之处“隔而不断”,却能更好支撑人体。

美,有时候,就是殊途同归。
对于中国人来说,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顺应自然。
因此,古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,顺应四时而生活。每日相伴的家具,须顺应木头的肌理,追求天人合一的美。

大道至简,才是中国人的家具。它的极简之美、文质彬彬、天人合一,让我们即使居于室内,也如安于山水之间,依着天时地利,自在生长。